漾.敘 二十五之一
YOUNG TALK 25-1
2025.4/18-6/28
開幕茶會Opening:2025.4/19 (六) 15 : 00
展出藝術家
關於【漾.敘 二十五之一】
「漾.敘」系列展覽自2024年首次舉辦,今年2025年迎來第二屆,並分為兩檔展覽呈現不同的藝術視角,記錄當下的文化軌跡。在2025年的展覽「漾.敘 二十五之一」中,四位藝術家——倪瑞宏、李珮瑜、黃彥勳、施姵如,以各自獨特的藝術語彙,透過作品,捕捉時間的流轉、人事的變遷,以及個體記憶的閃現,共同編織出一場跨越時光與思潮的對話。
倪瑞宏此次展覽帶來的作品聚焦於「高雄蓬萊仙山電視台」,以插畫般的風格呈現,但在觀看與「閱讀」作品的過程中,觀者往往能感受到她在畫面之外仍在講述其他故事,而非單純的視覺再現。強調保持畫面的開放性,「因為我只是描繪出這個故事中我想要表達的一個時點,至於剩下的沒看到或是沒有講明白的事情,就由觀眾自行去想像。」換句話說,她的作品總是具有超越畫面的敘事性與時空延展性,而非單純的靜態畫面描繪。此外,她的創作也涉及性別意識與時代的對照,透過藝術創作,反思這些歷史如何影響當代女性的自我認同,即便身處相對開放的時代,也仍無法全然擺脫過去的影響。
李珮瑜此次展覽的作品《勝雄商行》,透過陶藝裝置回應家族記憶與地方歷史。她以高雄鹽埕區建國市場內的家族柑仔店「勝雄商行」為靈感,將市場的歷史與自身的創作歷程相互交織。她翻製了柑仔店內具辨識度的物件,如養樂多罐、米酒瓶等,並透過柴燒與燻燒技法,使這些陶器承載記憶的溫度,轉化為一種關於時間與遺留的隱喻。市場曾經歷的火災事件,也成為她與陶土、火焰之間對話的起點,進一步探討物質與記憶如何相互交融。她的作品不僅僅是對於個人記憶的追溯,更是一種對時代變遷的詮釋,藉由陶土的可塑性,定格那些曾經存在但已消逝的瞬間。
黃彥勳的作品帶有強烈的實驗性質,他擅長以多媒材創作,使作品呈現出動態與靜態的對話。他的創作理念來自於對科技發展的觀察,並以詩意的視角轉化為藝術語言。本次展覽,他將探討數位時代下的身份認同問題,並圍繞著生命的探索、未來末世等大主題進行思考。他對於人類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與無力感抱持著悲觀態度,但同時也關注人類如何透過探索與紀錄,尋找自身的存在意義。畫布上航向未知的太空船、荒漠中映照出生命氣息的太空人,或是被封存於透明缸內的未知生物與植物等。這些畫面低彩度且富有時間感,彷彿將不同時空並置,使觀者如同誤闖一個早已失落的文明。試圖讓觀者反思人類與宇宙的關係,尋找在當代科技進程與歷史脈絡中的定位,並帶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繼續探索未知的宇宙。
施姵如的作品則圍繞著「日常」與「情感」的交織,她擅長將微小的生活片段轉化為詩意的視覺語言,透過溫暖的筆觸與細緻的構圖,使作品流露出一種平靜而深刻的情感。本次展覽帶來三個創作系列,「自然生物學」系列描繪時間流逝如何影響有機物,探討看不見的變化如何在視覺與觸覺上留下痕跡。「自然的介入」系列則關注都市環境中的植物與物件,並思考盆栽的象徵意義及其在人與土地關係中的角色。「時間生物學」系列則進一步挖掘時間與物質變化的關聯,藉由細緻的筆觸與層層堆疊的色彩,重現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深刻影響我們感知的事物。
當藝術成為一面映照時代的鏡子,既是個人情感的投射,也是社會現象的折射。「漾.敘 二十五之一」便是一場關於時間、記憶與文化的藝術實驗。邀請觀眾一同踏入這個交織著視覺與思想的場域,見證藝術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持續波動,並書寫屬於當下的敘事。
荷軒新藝空間 敬邀蒞臨參觀
07-767-756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