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當代水墨聯展

當代水墨聯展
9 / 5  ▶  10 / 25
茶會  9 / 12   PM3:00
  荷軒邀請七位於當代水墨領域創作之年輕藝術家,他們以獨特的手法重新演繹這源遠流長的傳統水墨元素。他們以獨特新世代觀點及不同的創作手法,為觀賞者帶來水墨創作於當代仍具鮮活的生命力與潛能並值得關注。



 藝術家簡歷連結 


 藝術家創作理念 
蘇煌盛.展覽.2014.絹本設色.47 x 25 cm
  畫作中他們是誰,或他們究竟在做什麼並不重要,他們是更為普遍的、不帶有任何隱喻的人。人物和空間景緻以一種非敘事、非再現的方式被若有似無地聯繫起來。從屏風的重屏概念加以延伸,現代更常以玻璃區隔空間。我將玻璃映射的影像,與玻璃內原本所要區隔的空間、物件,透過原本重屏的概念,將它轉化成不同視覺效果。
曾建穎.取暖.2015.雲肌麻紙、膠彩、礦物顏料.78.5 x 51.5 cm
  我相信人的身體會以某種方式展現心理的狀態,精神與身體並不是一分為二的:身體的存在狀態會影響精神,反之亦然。我想透過個人經驗來展現身體感受到的精神的狀態。
  我的作品想探討的是一種精神身體的不適,而這種不適源自於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違和感。我試圖在作品中展現這種不平衡的違和狀態。因此我想透過身體作為觀察介面,反映出個體在社會群體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潛在暴力還有荒謬。
藉此我試圖在肉體感官與精神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定位。
  人依靠肉身確認自己的存在,也透過身體感官的介面去確認外在他者的存在。我的作品想探討的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想像狀態,我試圖使這個想像狀態得以具現化,使得身體/精神/感覺/外在事件的關係,得以相互產生辯證。
顏妤庭.褌下#2.2015.紙本設色.100 x 69 cm
  此系列作品多自新聞及社會議題出發,嘗試在日常的資訊洪流中捕捉混雜激情與疏離、畸異卻迷人的事件與畫面,藉由拆解、剪輯與「寫生」的方式還原這些大多因乍現即逝,而被忽視遺忘或刻意掩蓋的生命與故事。
  「寫生」一詞於水墨繪畫中專指以花果、草木、鳥獸為描寫主題的繪畫。傳統水墨繪畫著重「寫心」及「寫意」,視繪畫為服務主觀心靈所用,因此在「寫生」過程中異於西方強調對光影及色彩的擬真,水墨繪畫中的「寫生」並不主張忠實描寫客觀景物,而更重視線條筆墨表現、意境品味及個人情感抒發,也因此傳統水墨畫家作畫時主要憑藉的是摹本和記憶,多為遊覽名山大川後於室內憑記憶隨心境下筆。而我的創作中的「寫生」如同傳統水墨畫家不以客觀描寫為重,而是以經由電視與網路媒體所取得的各式新聞事件與社會議題為摹本,同Photoshop般經選取、去背、仿製、剪貼等轉化,以編製取代「臨摹」,亦捨棄傳統描繪山水之技法-「勾」、「皴」、「擦」、「點」、「染」所呈現的質感與體感,改以圖章化、扁平化的表現手法,摹寫現今都市中以公園造景、建案廣告、變電箱彩繪等各式化身現身的「山水」,有別於傳統水墨畫中大山大水所撐張出的「恆常之感」,藉由扁平的山水符號試圖以作品映照現實生活中那些被大量消費過眼即忘的「山水」。
  近期的創作計劃「雜念的寫生」,將嘗試以大尺幅的畫面與俯視視角作如地輿圖般的全景描繪,並借鏡舞台劇與電影的敘事手法,以數組雜揉細密化與皮影戲造型的人物搬演作多線的敘事鋪陳,單幅作品中事件的編制安排並不一定有明顯共通的議題指向,但可將這些支線所交織而成的網絡的交集點視當下某個「暫時的恆常」或說台灣文化、地方的縮影。期望經由此創作計劃,開展不同於日常的觀看方式,活絡麻木的感知並對潛行於生活中的各式荒妙提弔詭出疑問。
陳芷若城市塑造 Ⅰ .2013.複合媒材、紙本.50 x 127 cm
  城市生活環境中,身體、耳目所及皆是人造與自然景物交錯共存的狀態;資訊爆炸的當代,跨越時空的龐雜資訊湧入生活,更增強拼接、錯置的樣貌。我感知身處的環境,情境紛雜,見地多元,為回應這種在時間序列上的錯置的狀態,運用拼貼手法的創作方式,透過形式解構再建構,來回應這種生活狀態。藉由創作對生活環境做紀錄和連結,並將在都市生活的情感狀態呈現於作品中,嘗試將自身生活樣貌捕捉、紀錄、延展開來,描述生活萬象紛然並置的樣貌。

        利用宣紙溫潤的半透明性,考量在不同層次、厚薄的疊合狀態下,圖像透出的程度不同,選擇適合拼貼、夾置的印刷品。這些印刷品充斥在我們周遭,參與並成為我們生活經驗的一部份,解讀為個人化的感受、定義和看法。我將印刷品裱貼於底層,挑選並決定它顯露的狀態,也加入手繪,形成特定的安排和聯結,藉由這樣的挑選、並置,使觀眾從作品中得到觸發與聯想。
蕭珮宜.日常庸俗景觀.2015.金箔、壓克力、畫布.46 x 38 cm
以三個系列主題架設我所擬構的生態景觀,用極為官能美的視覺語彙,訴說三種不同關於環境的崩壞。

〈遺棄的美麗〉─
我據一個生態現象,太平洋上的塑膠渦流,談論那些遺棄的美。《憂傷的美麗孤島》是我藉由這個現象所虛擬的神話故事,這些大大小小的碎片宛如一種“棄置的歷史”。經人為與自然的交雜積聚後,也許將造就出新的「無用物神話」。

〈憊懶的庸俗〉─
關於一些景觀的破壞,我提出了隱藏的崩壞,並以一種非常直白的方式呈現。環境毀滅的本質,在於其沉默、普遍與無所不在──是所謂「日常庸俗」。當大家高度在意驚天動地的災害時,日常的毀滅反而更被忽略。而本質性的毀滅,隱沒於這些隨處可見甚至完全不起眼的風景裡。如同青蛙實驗般,緩緩加熱的水才是致命的關鍵。
其中,我使用浮世繪的語彙作為媒介,轉換出發,依照它既有的脈絡與象徵性符號,重新演繹出屬於現今的浮世繪。穿越時空的對指出今昔之間失衡的裂縫,成了我腦海中的神話,也是我對環境變遷,觀察所做的一個回應。

〈奇觀的荒謬〉─
我試著找尋生活中關於生態,奇觀般的荒謬小事,如「戴著鬼娃面具的寄居蟹」、「人形熊」……許許多多人為與自然交雜積聚的結果,成了某種奇觀式風景。而創造「動物火山」神話,一個充滿荒謬的生態,死亡動物堆疊如食物般的荒唐景象,量體龐大壯觀。裡面我提出了一個默認,一種「宿命觀」,末日的啟示錄。儘管如此,相對地它也構成一個新的生態,另一種風景。

關於人類在此階段對環境的破壞,不管是遺棄、憊懶,或是荒謬的,我的作品始終以一個非常華麗,極為官能性的美感去訴說,如同詩歌般,讚嘆這些腐敗、荒謬、死亡,這也是我借用浮世繪精神的真正意義。
林郁珮.類舒適圈圖I.2014.水墨設色.156 x 110 cm
  標本之所以稱之為標本,必定有其原因,也許是因為物種的特殊、人類的喜好,證明曾經存在於渺渺時空中與我們錯身而過的某個族群,在能力有限的範圍內我們帶著心滿意足的心情保存、建檔、擁有。
  過去水墨對於山水、植物、動物的想像,到了現代已有所轉變。就動物來說,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往返於不同的城市與鄉間,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多數具指標性的動物園都座落在最繁華的城市中,在那裡能見到種屬最多的動物;就植物來說,比起在山野間,我們更能在植物園與超級市場裡,透過告示牌或生產履歷掌握一株植物的來歷。隨著現代生活模式的演進,這種人類與自然的切割、再製造出另一種互動的方式,對應到過去山水畫作品那種可居可遊、以表心境的個人式抒發,我認為這是一種人類對世界觀的轉變,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就像是在採集標本般進行取樣,並藉由這些個人蒐集建立出自己的世界觀。兩相對照之下,人類過去對於世界觀的落差相對較小,在觀看作品的過程中,可以較為簡單地獲得生活的共感;然而,也許與世界無限的擴張有關,抑或是侷促的生活模式…等不同因素的影響下,我們手上的取樣重疊率似乎越來越小了。
  我透過作品向大家分享我在這個世界中所收集的標本,且希望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採集一些新的樣本下來。在看似安逸的場景中安排不尋常的事件、微小的暴力,在畫與不畫之間尋找其平衡點,並且藉由創作去辯證我與我所身處的世界之關係。
洪瑄.幽閉.2013.水墨設色、絹本.110 x 50 cm
  以所描繪的主體人物而言,單就技法上,儘管是重複性操作的層層刷染,但胡粉透過反覆的過程累積出本身的質地,加上絹本身的朦朧氣氛,就是其它材料較做不到的效果。正因如此,我更著迷於勾勒的墨線與跳躍式光暈色調和白色塊面結合在絹上朦朧的特質。一部分是延伸了情感成分與圖像,另一部分則引導出書寫性描繪與媒材特性產生的場域空間。而透過水墨媒材與繪絹去形塑了這些畫面,或者更確切的說是狀態─一種在進行不明確有起始點的狀態。那些瞬間的畫面透過光暈色的線條表達出情境中的情緒,是一種隱晦又帶有點衝突的繪畫感,我希望能將絹的透感保留,使它本身的質感與原色形成一個開放性場域,存放這些狀態,讓其與水墨、自身之間有種共融共斥的矛盾關係。
  描繪的內容設定並非逼真的模擬或再現,所著眼的家鄉風景、植物等都指涉了文化意涵,亦同時具有符號的作用。如前所述,個人對這些物件的情感來自於生活經驗,然不光是以自身實際生活觀支撐整個作品,內心所感、想像也摻入其中,除了參照吸收文學作品內容,也結合自身觀看的角度與想像。藉由以上種種融合,自己的創作風格也逐漸成形,它具有時代性的特質,是和水墨對話的反芻。


更多作品,歡迎蒞臨荷軒參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洪民裕.HUNG Min-Yu

洪民裕.HUNG Min-Yu B.1989-,生於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