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3日 星期三

現成物的虛擬重生.林俊彬個展


現成物的虛擬重生.林俊彬個展
4 / 13 → 6 / 23
茶會 : 4 / 21 (日) PM3:00
 藝術家簡歷 


林俊彬, 2014年自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國中參加素描的社團而開啟對美術的興趣,高中就讀復興美工,專職繪畫,並以優異的術科成績進入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就讀研究所一年級的時候(28、29歲)開始接觸鋼彈,以鋼彈模型的零件進行創作,將藝術大師梵谷、孟克、村上隆的名畫,或是超人、蝙蝠俠、花花公子等品牌商標作為素材進行文化轉譯,藉以召喚觀者的視覺文化經驗,進而錯置審美感受,引發觀者重新思考藝術的功能、機制、脈絡在產生意義時之權力關係的轉換。

林俊彬認為鋼彈在二戰時後出現,它不需要被創造,不需要被加入任何語彙,它本身自己就具備了時代的語言。鋼彈的當代,是由工業轉為後工業的代表,生產者由藍領階級轉換成白領階級,勞動與技術的型態轉變成後工業,鋼彈就是後工業文化產物,其一,這材質是這時代才有的,其二,它也擁有這時代的文化語彙,有時代的定位,因此他才選擇了鋼彈。另外鋼彈所體現的還有資本主義,一盒鋼彈要價新台幣五六百塊,創作是由金錢去推砌出來的,鋪張、浪費,完全體現資本的層面,沒有人可以反駁說此項媒材非當代或非後現代或非資本主義,因為它不是被仿造出來而是真實的存在。

近期創作的作品名畫系列,梵谷的自畫像乍看之下好像重現某張名作,但實際上作品是一張戰場地形,上面有許多小士兵佇立於其中,從正面看是梵谷的名作,但從側面看過去,層巒疊嶂的地形,出現了一個戰場,因為我們認為以前戰場應存在於各地(明確的所在之地),但絕不存在於名畫之中,這就牽扯到你與我的意識形態問題,本身在交流的過程中就是一個戰場。

林俊彬所有的創造都來自於環境,「我個人沒有創造這件事情」,獨一無二不可能存在,文化都是在文化裡面堆疊文化,文化就像是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它的理論、文化意涵也是在滾動,每次滾動都有其他文化的影子的存在。

林俊彬強調以鋼彈模型創作並非想製造出創作神話,而是解決問題,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略帶戲謔的批判風格,選用當下在不同社會場域中的意識形態召喚素材,其間引發出的的動態過程中重新思考藝術的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漾.敘

漾 . 敘 2024.1/18-4/6 開幕茶會Opening: 2024.2/3 (六) 3 : 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