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蕭瓊瑞《禪學與科學的合體──沈昌明的藝術探索》

禪學與科學的合體──沈昌明的藝術探索

文/蕭瓊瑞


  藝術對沈昌明而言,不只是一種發自內在、無法排除或抑制的創作衝動;藝術對沈昌明而言,更是一種探索生命本質乃至宇宙真理的積極手段;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療癒、尋求解脫的必要功課。

  一路從國中「美術實驗班」、「東方工專」美術工藝科讀上來的沈昌明,在美術相關領域的多才多藝,使他主持的藝術空間,充滿了令人驚艷的各項手藝施作,更展現了迂迴多趣的空間規劃;而走入佈滿完成與未完成畫作的工作室時,沈昌明更是以熱誠、甚至稍帶急迫地口氣,企圖清楚解釋他那些由「量子力學」觀念延伸下來的各項藝術探索與成果…………。

  那些巨大的畫布,原本入門時只看見一幅幅人物的頭像,稍稍換了一個角度,人頭不見了,卻浮現出一些巨型書法的文字:或是「慈悲喜捨」、或是「色即是空」、或是「緣起性空」、或是「南無阿彌陀佛」……,甚至是英文的「L.O.V.E」。畫幅未動,觀看的角度再稍稍移動,文字又不見了,人物的頭像又重新出現…….;在這樣的變換、更替中,觀看的人不由得產生了一些焦慮:到底這些畫作,是以人物頭像為主體、搭配文字?或是以文字為主體,再搭配頭像?一個人物,又特別是觀眾相當熟悉、知曉的人物,搭配上一則文字,是人物說明了文字的意義?抑或文字解釋了人物的特性?

  在藝術家刻意拍攝的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如何從懸腕大筆書寫工整的文字開始,然後塗上特殊的調劑,接著灑上細砂,在於細砂覆蓋的畫面上,重新勾勒人物頭像,再潑灑色點,形成明暗、色澤……;如此的幾番重覆,畫面便因觀看角度的不同,也就產生了人物頭像與文字交互出現、取代的效果。

  沈昌明的文字,大多取自《心經》。《心經》的抄寫,是藝術家歷經生命苦痛、特別是愛子離世的悲苦之後,自我療癒、自我安頓的重要功課。外形粗獷、具有運動家身材的沈昌明,其實是一位充滿文人、雅士心靈的修行者;他篤信佛教、宅心寬厚,每日清晨健行、跑步,並抄寫《心經》、彈奏古琴…….;從超越自我生命的苦楚,繼而關懷周遭亟需協助的孤兒、人群,最終回到對歷史人物的點評、回向。在層層覆蓋、繪作、甩點、書寫的過程中,現象化為幻相、實境轉成意念,虛實相映、悲欣交融……。

  在德蕾莎(LOVE)、陳樹菊(慈悲喜捨)、梵谷(色即是空)、奧黛莉赫本(色即是空)、賈伯斯(色即是空)、愛因斯坦(色即是空)……等等這些人物頭像之外,2018年的展出中,也有幾件特別值得留意的作品,如:〈蓮〉及〈古琴曲──流水(太空版)〉。〈蓮〉是取材自1951年日本植物學家大賀一郎發掘出三顆經鑑定為兩千年前的古蓮花種,並進行培育,其中兩顆失敗,第三顆卻成功發芽,應證了大自然生命能量的強大與不滅。沈昌明深受感動,將「大賀蓮花」作為畫作主題,歌讚其能量,也分享此能量。

  至於〈古琴曲──流水(太空版)〉,則是取材自美國太空總署在1977年實施的一項太空計劃,將地球上的各種聲音及訊息,集中在一張鍍金的CD裡,希望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知音;而當時被選為東方聲音的代表,就是古琴曲中的〈流水〉;此曲來自中國古代的孔子時代,是人類道德與自然聲音的映現。深愛古琴的沈昌明,以此作表現出如量子波動在宇宙中形成的美麗銀河。

  在當代「量子力學」的研究中,認為整個宇宙是由一個浩瀚的量子能量場互相連接而成;而這些能量場,又因人的意識而存在。因此,宇宙是依賴意識對宇宙的觀察而存在;也就是說:所謂「物質」、「世界」,乃至「時間」和「空間」,都是一種波動的現象,並非實有,而是一種人類的「幻覺」。這種說法,恰恰呼應了《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佛陀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沈昌明在生命的苦難中,透悟了佛經的真諦,也從量子力學的理論中,開展出虛像、實像相映的創作手法。這不是風格的問題,也不是題材的問 題,更不是技法的問題;這是禪學與科學的一種對話、合體,與實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漾.敘

漾 . 敘 2024.1/18-4/6 開幕茶會Opening: 2024.2/3 (六) 3 : 00 pm